- 2021年2月4日
- Posted by: 嘉加科技
- Category: 高新技术企业
没有评论
近年来,温州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8 年上半年温州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0.31 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50 亿元) 的50.82%, 同比增加84.87 亿元,增长34.58%。
温州在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方面,拥有政策创新优势、特色产业优势、温商网络优势三大优势,以及地区战略地位提升、产业高新化发展、创新资源集聚化发展带来的招商引资需求。了解:2021温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立足于温州招商环境优势和本地发展需求,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应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模式、优化招商服务生态体系,积极推动温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工作开展,有效促进温州全市产业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招商优势及发展需求
(一)招商优势
- 政策创新优势
为加快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2017年以来,温州市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量质齐升”:首次明确专门分管招商引资领导,统筹产业部门和三大产业平台资源优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涵盖产业导向、招大引强、招商方式等十个方面意见,涉及产业导向、招大引强、招商方式等十个方面意见。在鼓励“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流转制度和首谈备案、实施招商奖励等方面创新突破;强化产业部门合力招商,将12个产业主管部门列入责任考核,新增引进房地产50强考核,助推“大建大美”。 - 特色产业优势
温州产业经历了“分散经营—块状经济—现代产业园”等阶段,开始向平台化和网络化的“产业生态”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电气、汽摩配、泵阀、激光等多个产业快速壮大,产值全国领先。同时产业形态不断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累计获得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泵阀之乡等40多个国家级工业产业基地称号,具有很高知名度。其中,温州市电气产业依托乐清智能电气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了首个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其中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逐步向智能电气和智能装备“双智+”方向转型,已集聚了正泰、华仪电气、德力西、天正等行业领军企业。温州特色产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和衔接,将不断吸引一批产业链相关的配套型企业、企业总部、创业孵化机构等向温州集聚。 - 温商网络优势
在外温州人遍布海内外,全球温商网络发达,为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提供天然优势。其中,国内在外温州人约190万,已建立各地(地级市)温州商会超过260家,覆盖国内80%以上地市级城市,温州人在国内异地创办企业超过3万家,创办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超过500个,拥有40多万个营销网点。国外在外温州人约70万,在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等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温籍海外侨团(约350个)占全省侨团总数的50%,22个温籍侨团被授予首批50个浙江省海外示范性侨团,占全省总数的44%。结合温州网络优势,温州市于2014年年底探索建立招商专员机制,通过向成都、武汉、上海、深圳、广州、西安、北京等招商目标集聚地派驻招商专员,定点定向招引了一批符合温州市发展战略的产业项目,截止目前已派驻两批招商专员。
(二)本地发展需求
- 地区战略地位提升的需求
作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对台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温州近年来在区域的战略地位上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方面,温州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经济交流互动趋于活跃,投资的贝尔麦克商贸物流园区、鹏盛工业园、龙江工业园等4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中有3个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在自主创新示范区方面,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宁波、温州2个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中,批复同意将宁波、温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将结合各自职能,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地区战略地位不断的提升,将有利于温州加快引进世界500强、民营500强、上市企业、总部经济、全国房地产50强等优质项目温州。 - 产业高新化发展的需求
温州的传统产业体系大而不强,较杭州、宁波等地,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且集聚效应不明显。温州的五大支柱性产业电气、汽摩配、泵阀、服装、鞋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获批的国家级工业产业基地、上市企业均以传统产业为主。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目前在温州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随着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势头,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形成突破新态势,温州传统产业高新化对3D打印、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需求与互动将不断加深。 - 创新资源集聚化发展的需求
受历史发展影响,温州市科技基础比较薄弱。目前温州共有11所普通高校,相比于杭州39所普通高校和宁波16所普通高校,数量少,且未有一所高校入选2017年“双一流”大学。同时,温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体不足,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专家数量较杭州、宁波差距明显。温州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仅78.24人/年,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平均每万名劳动者中科技活动人员不到杭州的1/3和宁波的1/2。截至2018年3月底,温州全市各地共建实体研究院16家,与杭州(约80家)、宁波(约35家)存在较大差距,引进力度与全省“铁三角”地位不相符,无法适应当前温州创新资源集聚化发展的需要。
温州高新技术产业招商路径举措建议
立足于温州招商环境优势和本地发展需求,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应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模式、优化招商服务生态体系,积极推动温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工作开展。
(一)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相比于传统项目招商,应更加注重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的吸引和聚集,推动实现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真正携带高水平技术和产品在温州落地,不断强化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源头和创新活力。
-
- 深化与高校聚集地合作
聚焦工业机器人、眼视光、激光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京等高校聚集地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工作站,以及推动本地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法人实体研究院、研发中心。 - 支持高端人才携项目落地
围绕传感器、集成电路、精准医疗等前沿布局产业领域,创新“人才招商”模式,满足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异地创新、温州创业的发展需求,采取定点、定向、上门拜访等招商方式,支持国内外专家采用技术入股、参股、合伙等与温州企业联合注册成立高技术合资企业。谋划设立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投基金,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
- 深化与高校聚集地合作
(二)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模式
在创新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具有较强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或机构,已成为快速配置资源的“连接器”。
温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在深入推进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的产业链招商的同时,积极对接资源连接器的机构和个人,招引一批优质在孵项目和初创企业、高技术大企业创新资源。
- 加强引进和对接产业组织
围绕威马纯电动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布局,重点聚焦投资人、连续创业者、职业经理人等产业组织关键节点人物,产业联盟、产业协会等产业枢纽型组织,科技孵化器运营商、科技地产运营商等新型产业组织者,通过引进平台类点状资源,依托其在国内外资源网络,针对性地链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创业项目。 - 支持开展“孵化+招商”
充分发挥浙江温州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探索建立“市外孵化、市内加速”新模式,通过基金对创业项目的前期介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业项目向温州集聚。积极对接久有基金、星河互联等股权投资机构,推动搭建股权合作平台,依托股权投资机构在项目引进上的优势,以“项目+基金+园区”方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 - 探索“园区共建+定向招商”支持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科技城等与中关村等国内创新高地共建园区、分园、高科技产业基地、科技新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推动中关村等地的科技资源梯队向温州转移和对接,借助创新高地的品牌影响力,定向吸引高端项目入驻。
- 完善中介招商奖励机制
探索代理制和委托招商,大力培养和引进信息网络完善、专业知识丰富、团队力量较强的招商引资中介组织,提高招商实效。加速推动各县(市、区)、功能区建立中介招商奖励机制对成功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并形成等值固定资产产业项目的中介机构、中介人给予一定额度奖励。
(三)优化招商服务体系
优质的招商服务生态体系已越来越成为地区招商新优势、新动力。温州应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理念,结合现有招商优惠政策,聚焦主导产业链,构建全新服务生态体系、灵活体制机制的招商新思维,提升温州本地对外地优质项目在温落地的吸引力。
- 搭建大数据招商平台
积极对接国内大数据技术服务公司,搭建温州市大数据招商决策平台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平台,定期采集分析目标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的年度报告、重大新闻,加强优质招商目标的战略重点和投资方向跟踪,深入研究合作契合点,对优质招商目标建立长期持续的关注机制。 - 优化落地配套支持
瞄准招引目标科技型初创企业,量身定制重资产代建政策,采用以租代购的方式,为入驻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厂房、职工宿舍等,减轻企业非生产性投入,缩短外来投资的项目建设周期,吸引企业“拎包入住”。 - 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和推行“五张清单一张网”,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集聚区整体服务功能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培育和引进社会公共服务与中介机构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一些公共服务事务交给社区社会组织办理。